对于这一说法,记者采访的另一位科学老师也表示了认同:“这一届四年级是第一批使用新教材的,之前的老教材一直叫‘耳廓’。也许是新教材发现这个词不够规范,才做出了这个修改。” 同时,这位科学老师认为,不管是叫“耳廓”还是“耳郭”,这个问题不涉及对科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更有价值的问题上。“不过敢于对教材提出质疑,这样的精神是值得鼓励的。”
到底是“耳郭”还是“耳廓”?
教材编写者这样回应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师钟小勇从语言学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耳郭”和“耳廓”两者都是规范的,可通用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是这样处理,而且现实生活中都可见到用例。
“不过细究一下,‘耳郭’和‘耳廓’意思上还是有些微差异。‘耳郭’范围更大,包括耳轮、耳屏和耳垂;而‘廓’有一个意思是物体的外缘,‘耳廓’既然是外缘,应当与耳轮更接近。”不过钟老师也表示:到底如何取舍,还需咨询医学专家(特别是耳科专家)的意见。
记者联系上了这本教材的编写人员,将王女士的疑惑传达给了副主编喻伯军。喻伯军说,教材的编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需要经过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委员会的审定,以及教科社特聘“科学家小组”的审查。“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特地讨论过这个字,也咨询了中科院声学专家,‘耳郭’与‘耳廓’通用,但专业书籍中用‘耳郭’为多,因此‘耳郭’是更为规范的写法。”
“语言文字是不断迭代升级,一直在变化的,小朋友在答题时写‘耳廓’不代表是错的,但写成‘耳郭’会更好。”喻伯军说,“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这样更新字词用法的例子其实不少,我们建议学生在答题时还是以最新的教材为准。”
家长: 瞬间觉得自己的知识 需要更新了
那么,在大家的日常认知里,“耳廓”和“耳郭”到底哪个用法更普遍呢?昨天,记者在家长群、朋友圈里随机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几乎所有人都不假思索选择了“耳廓”,只有极少数人知晓“耳郭”的词义和用法。
一位四年级孩子的家长留言说:“我看到孩子写‘耳郭’,我还圈出来问这是什么?孩子斩钉截铁地说就是‘耳郭’,课本里就是这样的。”家长一翻课本,果然是“耳郭”,瞬间觉得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更新了。
在大多数选择“耳廓”的人中,也不乏犹豫良久无法确定的:“应该是耳廓吧?我记得以前老师教的时候没有‘耳郭’这个说法,难道又出新词了?”
确实,近几年来,许多读书时期的“规范读音”现如今竟悄悄变成了“错误读音”,比如“呆板”本来读ái bǎn,但是后来为了尊重大众的习惯,这个词的读音更改为dāi bǎn。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耳熟能详的诗句“白云深处有人家”。在综合文献价值及诗意考虑后,修订为“白云生处有人家”。一些近来涌现的新词语,在经受了时间的检验后,成功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如点赞、白菜价、爆红等。
正如一位家长留言所说:知识更新迭代太正常了,作为家长也应该更新下自己的知识,跟孩子共同成长。
网友: 我直接蒙了 一年级的字都不会教
昨天,“爱写作的狮子”微信推送这条信息后,网友们也讨论热烈——
网友“蓝水木”:同是四年级,遇到过同样的问题,我们读书的时候都是写耳廓……算是时代的升级。
网友“无名”:学习了,一直以来,都只知耳廓而不知耳郭。
网友“孔孔”:我当时也以为孩子写错了,结果孩子说老师就是这么教的,可怜了80后的父母。
网友“我不听我不听”:知识更新迭代太正常了,“耳郭”然是更准确的写法和说法,那就应该采用。同时,大家作为宝爸宝妈,也应该更新下自己的知识,挺好的。
网友“罗中非”:要我是老师,我绝不扣分,既然教材中是“郭”,那孩子的“廓”从何而来,必然是更多的阅读,更多的课外扩展!就为这个,加分都不为过!
网友“西域伊子”:新教材很多内容和我们以前都不一样了,女儿一年级的生字笔画顺序都改了,我直接蒙了,一年级的字都不会教。
来源:都市快报作者:见习记者 林佳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